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5N1、H7N9等亚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禽类或其分泌物传播。

禽流感病原体属于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,其基因组由8个RNA片段组成,表面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糖蛋白。病毒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多种亚型,其中H5N1、H7N9等亚型对人类具有较强致病性。病毒在禽类中自然流行,可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获得跨物种传播能力。
H5N1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代表亚型,1997年首次在香港发现人感染病例。该病毒在禽类中致死率高,人类感染后病死率超过半数。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肺泡上皮细胞,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。患者常见症状包括高热、咳嗽、呼吸困难及快速进展的肺炎。
H7N9亚型于2013年在中国首次发现人感染病例,其低致病性特征使禽类宿主症状隐匿,增加了人类接触风险。病毒通过α-2,3唾液酸受体结合禽类呼吸道细胞,经基因突变后可结合人类呼吸道α-2,6受体。感染者多出现严重肺炎、脓毒症等并发症,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预后较差。

除H5N1和H7N9外,H9N2、H10N8等亚型也具备跨种传播潜力。H9N2在禽类中广泛流行,虽致病性较低,但可作为基因供体与其他亚型重配产生新病毒。H10N8感染人类病例较少,但已发现其可引发急性呼吸衰竭。这些病毒均通过禽类市场或养殖场等暴露途径传播。
禽流感病毒具有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的变异能力。抗原漂移导致血凝素蛋白微小变异,可能使病毒获得耐药性;抗原转变则通过基因重配产生全新亚型,可能引发大流行。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连续传代后,其传播能力和致病性可能发生显著改变。

预防禽流感需避免接触活禽及其排泄物,处理禽肉时注意生熟分开并彻底加热。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且有禽类接触史者应及时就医,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改善预后。高危人群可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以减少混合感染风险,但需注意现有疫苗对禽流感亚型的保护作用有限。
禽流感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,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、肺炎甚至多器官衰竭。症状发展通常经历...
禽流感病毒在高温条件下可以被杀死,主要通过煮沸、高温蒸煮等方式灭活,具体效果与温度、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。 1、煮...
H7N9禽流感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热、咳嗽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表现,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呼吸困难、肺炎等症状。 1、发热 ...
喉咙痛可能是禽流感的表现之一,但更常见于普通感冒、咽炎、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,禽流感属于罕见情况。 1、普通感...
禽流感患者可能出现低烧或高烧,体温波动范围较大,通常表现为早期低烧(37.3-38℃)逐渐发展为持续高烧(超过3...
禽流感H7N9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肌肉酸痛等。症状发展按早期表现、进展期、终末期排列,早期多为流...
H7N9禽流感期间,充分煮熟的禽肉和鸡蛋可以安全食用,但需避免接触活禽或食用未熟透的禽类产品。 1、禽肉处理: ...
咽痛鼻塞可能是禽流感的症状之一,但更常见于普通感冒、过敏性鼻炎、急性鼻窦炎等飞龙体育。禽流感通常伴随高热、肌肉酸痛等...
禽流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禽类、接触被污染环境、吸入病毒气溶胶以及食用未煮熟禽肉等途径传播。 1、接触禽类: 直...
防范禽流感可通过避免接触活禽、加强个人卫生、做好环境消毒、接种疫苗等方式实现。禽流感通常由接触感染禽类、接触污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