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后伤口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、物理干预、体位调整、心理疏导及伤口护理等方式缓解。疼痛程度与手术类型、个体耐受性等因素相关,需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干预措施。
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、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减轻炎性疼痛。阿片类药物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适用于中重度疼痛,但需警惕便秘、嗜睡等不良反应。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凝胶可用于表浅伤口,直接阻断神经传导。
术后24小时内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渗出,每次15-20分钟间隔2小时。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组织修复。超声透皮飞龙app游戏通过机械振动缓解深层组织粘连,微波理疗则能改善局部微循环。
腹部手术后可采取半卧位降低切口张力,四肢手术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减少肿胀。胸科手术患者需避免患侧卧位,脊柱手术需保持轴线翻身。使用减压垫分散压力,每2小时调整体位预防压疮。
疼痛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正向应对机制,深呼吸训练可激活副交感神经。音乐疗法选择60-80拍/分钟舒缓曲目,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视觉分散降低痛觉敏感度。家属参与能增强社会支持系统。
定期更换无菌敷料避免感染,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。硅酮敷料可预防瘢痕增生,水胶体敷料维持湿润愈合环境。拆线后使用医用弹力套压迫止血,紫外线照射促进胶原排列。
术后恢复期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,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血管扩张。早期床上踝泵运动预防血栓,逐步过渡到床边活动。监测体温变化,出现持续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医。严格遵循医嘱用药,禁止自行调整镇痛方案。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规律,为复诊提供参考依据。